开口道:“看你这模样,读过书?”
“读过。”这人赶紧答道。
他本来都要考秀才了,家族覆灭,自己肯定也跟着完蛋。
可恨他不过是个旁支,也受此牵连。
“那你来同我一起登记。”书吏随口一说,就让帮纪大人说话的人得了好处。
其他人立刻看过来。
他们也识字啊,他们也可以帮忙!
但此事的关键,不是会不会读写,是对纪大人的态度。
只这一件事,就让这些三百多犯人明白道理,绝口不敢说纪大人一个字的不好。
而站出来的曹家曹垚则欣喜若狂。
能帮书吏做事,日子肯定会比其他人好过一些!
在昌河州差役书吏,以及曹垚几个知情识趣之人的协助下,三百多犯人很快安顿好。
极为简陋的房屋,只能凑在一起取暖,柴火肯定是没有的,想要什么,只能依靠自己。
好在这流放路上,都是这般过来的,大家沉默安静地做事。
最后再看看茫茫雪原。
在这里开荒,他们真的能活到被赦免那一天吗?
此刻的州城衙门,纪楚颇有些头疼。
他知道这地方地广人稀,想要种棉就要开荒。
却也没想到,这里的官田,基本处于荒芜的状态。
怪不得年前晁同知会特意提醒。
户司主事尴尬道:“没办法,咱们这人太少了,官田实在没人种。”
纪楚揉揉手腕,关节上的红肿被膏药遮了下去。
从年前到现在,各种文书跟方案处理了不少,忽略了这地方的寒冷。
就连纪楚指关节都有些冻伤。
好在春天马上来了,想来一切都会好起来。
漳兴三年,正月十八。
昌河州寒冷依旧。
开荒都要再推迟一段时日。
纪楚点头道:“那就再等等,让流放过来的犯人先整顿整顿。”
户司主事立刻继续禀告。
这三百人全都派在官田上开荒,等到清明种麦,一个半月的时间,差不多可以开出一千二百亩地。
除了预留出来的二百亩棉花地之外,其他六百亩都种曲夏州来的良种。
可以说,他们这里的官田,都不是为了盈利。
只是为了培育种子。
等到明年分发给下面百姓。
所以这一千二百亩的田地非常重要。
温书吏负责一千亩麦田。
白夫子则负责二百亩的棉花地。
这些安排都没什么问题。
不过纪楚忍不住道:“三百人,一个半月,一千二百亩地?”
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户司主事还以为纪大人嫌弃这样的速度太慢,主动解释:“虽说三人一天能开一亩地,可这几百人的伙食也要他们自己负责,所以不能按照最定格的算。”
意思就是,这都是他计算好的,实在不能再多了。
“要么,定个一千八百亩?让他们日夜兼程,应该可行。”
纪楚笑了笑,摇头道:“算了,一千二百亩吧。”
户司主事连连答应,还说已经派人去接曲夏州的麦种,所以官田种植不会有问题。
纪楚夸了句不错,让那个户司主事格外高兴。
纪大人夸他!
纪大人夸他!
其他各司主事一一汇报情况,基本没什么问题,大家都知道,今年的昌河州,开荒为第一要务。
唯独工司主事上前,主动道:“大人,下官还有一事,不知当讲不当讲。”
纪楚听到这话就头疼,直言:“在咱们这,有什么说什么即可。”
工司主事立刻道:“回大人,下官要说的,是水泥作坊。”
水泥作坊。
平临国其他地方,基本已经铺开了。
毕竟是去年年初的消息,各地不少水泥作坊,已经开始稳步运营了。
倒是他们昌河州还未开始。
纪楚对此早有想法,甚至早就想办了。
可他指了指昌河州的账本。
没办法,这里实在没钱。
不仅没钱,也没人。
无论哪里,都抽调不出人手。
其他的地方是缺地,他们这里是缺人啊。
之前的刘知州没有第一时间办水泥作坊,也是这个原因。
穷。
真接手这里之后,才知道这里到底有多穷。
工司主事颇有些失望,纪楚就当没看到,他这会也变不出银子啊。
等其他人离开。
纪楚跟李师爷算了算账册上的银钱。
开荒虽然不用工钱,甚至不用管吃喝,但工具还是要买的。
还有给曲夏州的麦种钱。
以及各地官吏们的俸禄。
? 如?您?访?问?的?w?a?n?g?阯?f?a?b?u?页?不?是?ì???????ě?n????〇???⑤?????ō???则?为?屾?寨?佔?点
再加上水泥作坊迟早要建。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啊。”纪楚忍不住叹口气。
要说一地之长,他不是没当过。
但一个安丘县能有几个官吏,稍微赚点银钱,就够县衙吃喝的了。
可整个昌河州,情况还是不同。
也就广宁卫暂时不用管,那里的花销都由朝廷供给。
其他十二个县,还有州城本身的花费,就要靠他们自己的账目银钱。
说起来,他所在的地方,已经很久都没为银钱担忧过。
来到昌河州,颇有些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感觉。
不管怎么样。
开荒,还是要开的。
这件事不能耽搁。
只是方才工司主事一说水泥作坊,就勾起纪知州的“伤心事”。
怪不得之前跟曲夏州知州提修路,要数科官署,长官们都颇为无奈。
不是他们不想给,实在是花费太大。
当下属的时候,觉得上司扣扣搜搜,自己当上司之后,也是这样啊。
“还是抠门一点吧。”纪楚叹口气,“以后花钱的地方还多着呢。”
纪楚心里倒是有赚钱的法子。
但每一种方法,都需要人手。
而这里最缺的,就是人。
想要吸引更多人过来定居的方法,只有一个。
赶紧把棉花种成!
只要棉花成了。
这里的大片土地,自然而然会吸引更多人过来的!
李师爷也挠头。
估计谁也没想到,昌河州发展的最大问题,是缺人吧?
这话要是说给“人满为患”的中原一带,估计还觉得稀奇。
从来只听说过人缺地的。
可没听过地缺人。
什么?
这里太冷。
那没人不是很正常的吗?
所以话题又回到原点。
种棉花吧。
只有把棉花种成了,才能吸引更多人过来。
纪楚这么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而棉花的消息,也传到昌河州各县。
县里已经通知到了,各村抽调出最后种田的五个人,赶在四月初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