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个转奇作者:肉色屋
了,可是现在是胤禩说,胤禛就有点不满了。因为胤禛找胤禩是让胤禩帮他查找漏洞,或者说看看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的。
因此,胤禛就说:“你看看,我用的这个法子是不是稳妥?”
胤禩听了内心一笑,口中说:“王爷的这个法子自然是好的。这河道决堤本来就是工部的管辖之中,王爷叫老尚书大人上奏自然是稳妥的。然后王爷趁机提出让刘墉管理此事,自然也是可以的。不过依我的想法,王爷不若让和王爷一起去赈灾的伊琳提出这个人选,我听说他和舒德赫有点沾亲带故。”
胤禛一听,心里高兴了,觉得胤禩最后这一笔果然比他的更高明一点。
然后胤禛心里也安定了,本来他就觉得自己的方法不错,现在又加上胤禩润色,这样一来这事情肯定是没有问题了。
其实胤禩心里乐翻了。
胤禛这么一来,若是皇帝毫不怀疑,那么对他们来说是好事,舒德赫很有可能就可以被他们争取过来,如果皇帝怀疑胤禛和大臣串联,还串联到军机大臣,更好了,皇帝肯定会打压胤禛,而胤禛就会被迫加快他的脚步。
胤禩觉得自己现在已经渐渐的等不得了,可是事实上又有很多事情,还必须是胤禛有心了才能去顺利展开。
因此,现在任何会引起皇帝不满的事情,胤禩现在都不会替胤禛预先圆过来,相反的现在胤禩致力于替胤禛在事后做圆润工作了
作者有话要说:虫果然很多,对不起前面看的各位
145、筑堤
接下来,胤禛耐心的等着安徽巡抚的折子被递到皇帝的案头。
可是事情大大的出乎胤禛的意料之外,一连过了好几日,这件事情竟然都没有被提起。
所以这几天,胤禛都寒着一张脸,弄的整个郡王府的奴才都不敢喘大气,当然这也有例外的,比如胤禩。
胤禩不仅喘大气,而且还给胤禛出主意。
胤禩说:“王爷,裴宗锡不上折子,难道就没有人上折子了吗?”
胤禛一想对啊,自己真是脑子僵硬了。
接着胤禛就立即传书富勒,如此这般,总之就是让他逼裴宗锡上折子,不然就是他自己上折子。
不说富勒接了此信以后,内心如何苦憋,深觉自己上了贼船,但是却也不敢轻易下船,因而只能按着胤禛的意思,只不过更加委婉的向裴宗锡提醒上面已经知道决堤的事情了,大人您还是赶紧上折子说明一下吧。
裴宗锡眼睛中射出来的光都能让富勒立即变成冰雕。
富勒心里也打了一个冷颤,可是还是得撑着。然后用眼睛给裴宗锡传递信息,我能这样过来已经是仁至义尽了,您也别看我,看了也白看,爷上面有人。也是,谁叫你那时候没讨好他呢,不然能有爷的今天!
裴宗锡看着富勒虽然语气、神情都谦卑的很,但是那腰杆子其实是笔挺的。
富勒见裴宗锡的厉色去了一点,又谦卑的说:“大人,此事宜早不宜迟,若是让别人得了先机……”
裴宗锡这才从对富勒的仇视里醒神过来,温和的做感谢状:“多亏你来提醒我,这折子我一早已经写好,只是仍在润色中,现在也顾不得了,先发了再说,大事要紧。”
富勒立即狗腿:“大人英明。”
裴宗锡送了富勒以后,立即将前些日子写的折子拿出来,撰抄一遍,命人急发。
富勒暗里留的人看到一骑快马绝尘而去,才禀告富勒,同时富勒又给胤禛密函一封。
胤禛接着耐心的等待。
不想又过去几天,竟然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
胤禛怒了!
这次不用胤禩出主意了,胤禛大大的动用了他在养心殿的暗线,得知此折已经被皇帝留中不发!
胤禛出离愤怒了!
但是理智并没有随着愤怒离去,胤禛很快就明白过来,皇帝为什么会留中不发。
因为快过年了!
以皇帝近来越来越好面子的程度,他显然不愿意在这种快要举国欢庆的时候,处理怎么一件糟心的事情。
虽然胤禛明白皇帝的想法,但是胤禛坚决不认同。
所以胤禛放弃了原先设计好的计划,第二天他自己上奏了。
胤禛这样说:“禀皇父,儿臣听闻板闸一带的堤岸于保固期内决堤了。安徽巡抚裴宗锡已赶到板闸查看,儿臣听说此事以后心中着急,因此就冒然上禀了。”
皇帝在上面脸色就立即不好看了。
下面于敏中给胤禛递了好几个眼色,不过胤禛全当看不见。
胤禛继续说:“皇父,修建被决的堤岸一来是为了如今受灾的百姓有事可做,让他们能过上温饱的日子,更为重要的是来年开春即可归束河水又可灌溉农田,使得民生可继。如今,河堤在保固期内却决了,实是影响民生大计的大事。请皇父明鉴。”
胤禛这一次是打定主意要让皇帝非办此事不可了,因此虽然他心里想着要婉转用词,但是语气上还是难免的带着些刚硬。
而皇帝呢,本来是打算要压下此事的,所以听胤禛说了这一番驳无可驳的道理后,皇帝心里就非常郁闷。这就像我们平常工作中,本来想下午偷懒一下,但是非得有一个人找了你,提了一件本来就是你应该做的事情,说的还非常的冠冕堂皇,逼得你不得不做。试问你对这个人对这件事还有好感吗?
皇帝此时看着胤禛跪在下边就非常的厌恶,恨不得就这样让他一直跪着。
但是表面上皇帝还是说:“竟有这样的事情?裴宗锡的折子呢?”
于敏中听的皇帝这样问,心里苦哈哈的,老爷子,折子早就给你了。
可是于敏中不敢这样说啊,而且他现在作为军机大臣的领头人,还是刚刚犯过错,所以于敏中只好站出来说:“回皇上,臣确实注意到今日有安徽巡抚上的折子。只是今日定西将军阿桂上了邸报,又有直隶总督上的要事折子,因此臣等恐将裴宗锡的折子发到二等了。”
皇帝心中自然明白于敏中这是替他圆场,因此对于敏中说:“还不快快去寻来。”
语气虽急,但是没有厉色。
于敏中急急的出去了。
不一会儿拿了一个折子回来,双手递给了侍候着的张明,张明双手也双手奉上。
皇帝打开略看了一下,就放下,佯怒道:“这些奴才办的好事!”
底下侍候的于敏中、和珅、舒德赫、梁国治等人皆跪下请罪道:“请皇上息怒。”
至于胤禛,压根就没有起来过。
皇帝低头看了一眼底下跪着的人,才说:“起来吧。与你们无干。”
然后还特意对胤禛说:“你起来吧。”
胤禛这才起来。
皇帝又问:“你前番去淮安赈灾,相比对那边的情形比之旁人都熟的很。依你看,这板闸真如裴宗锡所说土地松软,因而堤岸无法持久?”
胤禛倒不知道裴宗锡的折子上是这样写的,但是对于他来说,这堤岸是筑不成也得筑,而且不仅要筑,还要筑牢固了。
所以胤禛沉着气说:“板闸之地因为多年以来时有水祸肆虐,因而一些地方土质确实较其他地方松软。”
然后胤禛不停,接着说:“板闸之地虽然土质松软筑堤不易,可是这堤岸后方却是良田万顷,江淮一带出了名的大粮庄俱在此地,所产之粮谷不仅可支撑整个江南之省,还可调剂到四川两湖等少粮地区。因而这一段河堤实是维系了一方平安。况且,板闸之地因为久经洪水,因而善于筑堤的能工巧匠却众多,这堤也并非就筑不起来。”
胤禛说这话的时候,于敏中又借机给胤禛使了一回眼色。胤禛仍然装作没有看到,自顾自的将自己心中连日来一直要说的话说了出来。
听完胤禛说的最后一句话,皇帝刚刚好了一点起来的脸色又变坏了,胤禛这明指官员办事不力啊。
于敏中这边见使眼色不得劲,暗想今儿这位王爷这是怎么了,平常不见王爷有这个牛劲啊。可是另一方面呢,皇帝没有询问他,他也不能冒冒然的开口啊。所以心里也着急的很。
接着听到皇帝开口了,却没有问他,问了梁国治,皇帝问:“你来说说。”
梁国治是皇帝看好的人,他的身上自然有着作为一个能吏的大部分优点,况且他也知道皇帝对这个折子的处理方式,所以梁国治开口道:“臣未去过板闸,因而只怕对此地的情况不如景王熟悉,只是臣在两湖任职的时候,也遇到过筑堤修坝之事。这筑堤修坝之事上,有能工巧匠固然是好事,然这筑堤之处的选择却也非常重要。这板闸之地时有洪水侵袭,只怕不只是堤岸不够牢固这一个原因了,依臣的浅见不若将这堤岸退后一点,然后重新督造。如此一来,即避免了原土质松软之地,可令新堤牢固。二来,堤岸远离了河道,日后河水又涨,也要经过大片缓冲之地,才能到达堤岸上,堤岸所受河水之压力就大减,方可保得后方百姓安危。”
梁国治这话一说完,皇帝高兴了,胤禛气愤了。
皇帝心里想,果然是我朝的栋梁,这一番话说得有理有据,重要的是轻易的转移了原先的话题。
胤禛腹诽,好你个梁国治,别的本事不说,这转移话题的功力倒是一等一的厉害。但是你要说梁国治说的不对呢,还不行,人家说得还挺有道理的。
皇帝立即露出了对梁国治所提之法的强烈兴趣,立刻命人呈上安徽的舆图,一众人在梁国治的基础上开始规划起了新堤岸建在哪里好。
最后于敏中奏道:“皇上,臣等虽然也读过几本水利土矿的书,但术业有专攻,臣想还是请了工部的各位同僚来,才能议定此事。”
皇帝一听欣然允诺,又宣工部尚书以及和胤禛一起去了淮安赈灾的伊琳。
胤禛几乎没有说话的机会,幸而和珅奏禀:“皇上,景王就在御前,何不请景王为皇上介绍一番。”
于敏中符合:“皇上,和珅此言甚对。”
皇帝看了胤禛一眼,才说:“你来为大家讲讲吧。”
胤禛实际上极其反对这种纸上谈兵之法,如果是以前,这样的事情必定是熟悉水利熟悉板闸的官员先把方案上报上来,然后再进行研究,从而再仔细谨慎定下来。但此时此刻,胤禛却不能拒绝这样一个要求,所以胤禛的内心虽然充满了无力感,但是他还是冷静沉稳的上了。
146、失望
等到关循琦和伊琳到的时候,胤禛已经说的口干舌燥了。
但是好处也是有的,就是皇帝终于也认为,这样的事情,最好是有人实地考察了,然后再来做决断。
关循琦到了以后,倒也支持胤禛的说法。实在是此人因为没有介入前面的种种,对眼前的情况一知半解,因而依着对这个工程的理性判断,所以支持了胤禛。至于伊琳,基本上是来做背景的。
因此,到最后胤禛说:“回皇父,儿臣认为此事需令派能员才好。”
胤禛真是很久没有说过这么直白的话了,可是今日此时,他实在是不得不这么干啊。
皇帝看了胤禛一眼示意他继续说。
胤禛才接着说:“儿臣想淮安、板闸两地的各员都还要安顿受灾的百姓,还要为来年的开垦播种设法,想来未必有精力再做这样一件大事。二来,儿臣想着刚刚于大人说的术业有专攻的话,这样专业的事情还是给专业的人去做更好。”
皇帝见胤禛也不再纠结于在谁的责任上,耳朵里听着胤禛说的话便顺耳了许多,因而就问关循琦:“工部能员众多,还是你太推荐一个吧。”
关循琦突然被问到,眼睛不由自主向胤禛看去,胤禛也正往这边看,只是却没有和关循琦的眼光对上,关循琦再一看明白了胤禛这是再看伊琳呢。
关循琦上前一步就说:“回皇上,臣心里确实有这一人选。此人不仅精通河道水利,还熟悉板闸、淮安两地的情况。”
皇帝其实已经把关循琦刚刚看胤禛的情形完全看在眼里了,所以皇帝心里自然而然的升起了一股恼意,我问你话你竟然敢看别人!
所以对关循琦的推荐的人选并不是特别感兴趣,只淡淡的说:“哦,还有这样一个人?”
关循琦在察言观色一事上始终没有练成顶级高手,因而他还兴致勃勃的说:“回皇上,臣要推荐的这个人就是工部的侍郎伊琳。”
此言一出,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人都看向了伊琳。
而一直做背景的伊琳也迅速抬起眼睛,刚好看到舒德赫惊讶的表情。
很快皇帝就回过神来说道:“我道是谁。原来是伊琳。”
伊琳出来跪下,磕头。
皇帝接着又说:“循琦荐人得当的很。”
关循琦连忙谦虚:“老臣不敢当皇上的夸赞。”
此人无知无觉的渡过了人生的一个难关还兀自不自知。
看得于敏中心里暗暗摇头,又觉得好笑。
然后皇帝的就下旨命伊琳为治河大使,一力接管修堤一事。
伊琳只有磕头的份。
只是伊琳磕头以后,不由自主的看了胤禛一眼,胤禛虽然没有看他,只是因为皇帝此时疑心未灭,所以这一眼也落在皇帝眼里。
皇帝蓦然就想起了,伊琳是和胤禛一起去赈灾的人,这一想,皇帝心里又抑郁了,所以很快就叫散了。
胤禛因为知道当皇帝的疑心病,所以很恰当的和伊琳保持了距离,该说的话说了以后,就立即在宫门口分开了。
所以,事实上胤禛其实也是很郁闷的。
因为那些办事不得力的奴才竟然就这样被轻轻的放过了。按照胤禛的真实思路,这样的奴才是留不得的,而且还必须要杀鸡儆猴。
但无奈的是,皇帝不和胤禛是一个心思。
所以在王府里的胤禩看到的就是一个面沉如水的胤禛。
胤禩就想着这相由心生还真是那么一回事情。
虽然老四套着一个和前世截然不同的皮囊,可是看看现在,他根本就是一个老四。
胤禩这时候还不知道胤禛今天干了什么事情,所以他还有精神想这些有的没的。
等到胤禛把事情一说,胤禩没心情了。
他倒不是郁闷的,相反的他是兴奋的,因为从胤禛的描述中,他已经迅速的总结了两点。一,弘历让胤禛大大的不满了;二,胤禛完全没有眼色的跟弘历对着干了。
先不说胤禛的不满会引起什么,只要想弘历作为一个皇帝看到有人和对着干,会采取什么手段来回报,就足以让胤禩兴奋了。然后接着就是顺理成章的恶性循环,胤禩肯定胤禛不会坐以待毙。
只是到底要不要让胤禛现在明白弘历已经对他不满了呢?
胤禩通过胤禛的叙述发现,胤禛自己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
显然胤禛认为自己干了一件对的事情,皇帝即使不赞赏他,也应该认同他才对。
胤禩想了两遍,决定先不告诉胤禛,让他自己慢慢的去发现吧。
果然不久之后,和珅递消息给胤禩,说皇帝近日来召见了十五贝勒好几次。
胤禩明白,皇帝对胤禛的不满开始发泄出来,皇帝开始抬高另一个皇子,用来制衡胤禛,以便让胤禛乖乖的听话。
又过几日,于敏中也传来了同样的消息。
这一次,胤禩大方的把这个消息和胤禛共享了,当然有可能胤禛早已知道了也说不定。胤禩才不相信胤禛在皇帝那里毫无眼线呢,况且皇帝做的还如此高调,只要关心这些事情的人都应该知道了。
找了一个晚上,胤禩和胤禛说了这事。
胤禛果然如胤禩所料的那样,听了以后就沉默不语。
其实胤禩所料不差,胤禛在此之前早就知道皇帝最近和永琰见面的频率远远的超过了平常。
胤禛一想自然也明白皇帝想做什么,就是皇帝为什么这样做,胤禛都很明白,只是这一次胤禛心里升起的不是愤怒也不是无奈,而是对弘历深深的失望。
胤禛失望于弘历现在玩的这一套所谓制衡的帝皇心术,失望于弘历是非不清、识人不明的判断力,失望于弘历将目光更多的投注在自身身上的短浅。
胤禛又一次的开始思考,弘历作为一个皇帝是否合格?
这一次,他想的比之前的任何一次的时间都要长;这一次,他想的比之前的任何一次都要深刻;这一次,他开始认真的思考他这样的“忍”到底值不值得;这一次,他开始在脑海中模拟另一条路上有多少荆棘有多少坎坷;这一次,他开始计算他的势力范围、计算他要多少努力才能成功。
胤禛陷入苦思。
胤禩很有眼力的默默相伴。
终于,胤禛重新将目光投到了胤禩身上。
胤禩微微一笑:“王爷,又何必自苦?皇帝召见自己的儿子也实属常事,是别人太过当回事情了。”
胤禛一怔,才想起他们之前的话题来。
胤禛看着胤禩,明明白白的看到胤禩的眼睛里有着担忧,也知道胤禩刚刚说的话不过是为了宽他的心罢了。
胤禛看着胤禩,想着这个人的聪慧、敏捷、贴心,想着自己此时此刻的想法要不要告诉他呢?
只是这个想法很快被胤禛扑灭。
不,没有必要。
这样的事情,永远只要自己一个人知道就够了。
就是他打算拉拢的那些人,就是他准备当作心腹的那些人,在此时此刻也不必要知道这些。
有些事情,知道的人越少就越安全。
何况这件事情,现在还只是一个影子呢。
胤禛看着胤禩,胤禩也看着胤禛,胤禩察觉到胤禛眼神的轻微变化,也察觉到胤禛面部肌肉的轻微移动,但最终胤禛的眼神重新归于平静,胤禛的面部表情也重新归于无情,胤禩明白胤禛已经将他心中最隐秘的东西隐藏了起来。
不过胤禩一点都不着急,胤禩知道胤禛最终的目标,胤禩可以预测胤禛接下来的行动。
胤禛顺着胤禩的话开口:“或许吧。”
又接着安慰道:“你也不必放在心上。于敏中这是过于谨慎了。叫他以后不必如此。”
胤禩明白胤禛的潜台词,这是要告诉于敏中,要小心行事,你留在这个位子是有更大的事情要操办的。
胤禩点头的同时,试探道:“古语说的好,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若是事情真像王爷预计的那样……?”
胤禛自然听到胤禩话语中浓浓的担忧,可是胤禛已经打定主意要一人承担事情,因此只说:“如果真是这样,无非就是再多一个郡王。何况这郡王的头衔,迟早是要落在他的头上的。皇帝现在不过是提早加恩而已。”
看着胤禩担忧的眼神,还是忍不住又说:“至于我,能做的无非就是听话罢了。皇帝现在不就是告诉我,他要得是一个听话的儿子么。既然如此,我就给他一个听话的儿子。”
胤禩心里的怀疑瞬间就不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