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招赘,很多大家族都更加倾向于找出了五服的同族。
不管血脉怎样远,大家毕竟是一个祖宗,家产和人脉都比便宜了外人强。
再说贾琏这边,这一世他生母健在,自然不会让他娶王家的女儿。
如今这位琏二奶奶,乃是张家世交的女儿宋芳菲。
宋家也是书香门第,宋芳菲自幼跟着父母学了一肚子经世致用的学问。本朝和前朝名家做的八股文,她肚子里记了有七八百篇。家族历代中举之人的策论,更是不知道读了多少。
她又精通律法,各朝律例会典不说倒背如流,也是记得滚瓜烂熟。
只是有一样,她对诗词歌赋等玩乐之学不怎么精通。她平日里喜欢的是破题作文,和同学经典的迎春很能说到一起去,与喜欢诗词的探春就不大能聊了。
不过,她自己不喜欢做诗,却并不反对别人作诗取乐。
得知几个小姑子和亲戚家的几个女孩子要结诗社,她更是当场就拿出了二十两银子交给迎春,叫她领着姐妹们好生玩耍一日。
迎春问了探春,得知做一次诗社五两银子就尽够了,就先拿出五两给探春,叫她做诗社的总负责人。
“咱们的诗社也不只做一次,剩下这些就在我这里存着,下次再结社时,就不必再麻烦二嫂子了。”
至于另一个挂名的李纨,她是个带儿的寡妇,谁也不会真要她出钱。
只是她娘家两个妹妹都要参加,她却真的一点表示都没有,不免叫李纹和李绮姐妹心里犯嘀咕,私底下和自己的母亲说她太抠门了些。
李婶娘笑着捏了捏小女儿的脸颊,嗔道:“快别说这话了。这府里是个什么样,你们这几天也见识了。
底下的奴才都生了一双富贵眼,做主子的若没有银钱打赏,说是寸步难行也不为过。
你大姐姐一个月才几个钱?她又要养儿子,平日里要用人、用钱的地方多了去了。若不俭省些,怎么支撑得下去?”
姐妹二人本是客人,又是小辈,对这些人情世故是没怎么在意的。
如今听母亲一说,才明白大姐姐这个寡妇的处境,顿时觉得羞愧起来,再也不提这回事了。
听了丰儿的话,探春玩笑道:“就她会躲懒。罢了,罢了,就看在这些东西的份上,我们就不和她计较了。”
众姐妹笑着去看宋芳菲叫人送来的东西,却是一碟鹿筋、一碟糟鹅掌、一碟干香肉脯、一碟水晶猪皮。这四样是荤的。
还有四样素的,分别是盐水花生、干炸豆干、什锦笋干、卤鹌鹑蛋。
除此之外,还有一壶金华酒,并一壶惠泉酒。
因紫薇诗社改做了荷花诗社,迎春早吩咐人把那盆紫薇花好生挪了下去。此时石桌上满满当当的,大半都被下酒菜给占据了。
探春便命人另抬了一张桌子过来,把笔墨纸砚全部挪了过去。
见他们这边安排停当,丰儿便告退了。
众人先饮了几杯酒,每人拟了两个题目。做诗的事倒是不急,在花园里开诗社,本来就是以玩乐为主。
一直到了下半晌,大家陆陆续续都做了一首或两首。薛宝钗帮着探春把诗稿收集起来,两人非常默契地拿到了林黛玉面前,请她一起品评。
第129章 薛宝钗的选择林黛玉一篇……
林黛玉一篇一篇都认真看了,若论文采风流、用典精妙,当推薛宝钗和贾探春为首。可若比在科场上的造化,却是迎春的最切题。
她把三人作的各选了一首出来,和自己作的那两首放在一起,准备带回去送给佩瑶等人看看。若是大家都不反对,就把这两首诗也一起选进诗集里。
探春和宝钗虽早明白黛玉那番话的意思,如今见自己的诗真的被选出来了,还是不免有些激动。
特别是薛宝钗,她早通过父亲知晓京城的变化,却也明白自己一个商户女,哪怕是皇商,短时间内也很难找到门路入朝为官。
如果自己做的诗能入了郡主的眼,她也就不必把家里的希望都放在不成器的兄长身上了。
眼见天色已晚,林黛玉先去见了两位舅母,又拜别了老太太,禀明了要带惜春回家住几天的事,就和惜春一起回去了。
回家之后,她并没有立刻把自己的诗送到晋王府,而是好生收在书箱里,第二天带到了尚书房。网?址?f?a?b?u?页????????ω?ē?n???????2???????????
她不送诗过去,佩瑶自然要问是怎么回事。
林黛玉笑道:“我昨天去了外祖母家,她家里来了好些亲戚,里面的几位年轻姑娘,个个都是才女。
姐妹们凑在一起玩耍,起了兴致要办诗社,却又没个好的题目。我索性就提议做荷花诗。大家做完之后,我选了几首极好的,你们也看看。”
说着就把迎春三人的诗拿了出来,自己的也拿出来放在一边。
以佩瑶为首的贵女们,把迎春三人的诗传看了一遍,都点头说写得不错。可是等真正评价的时候,却又分成了两派。
一派觉得该是迎春为首,一派觉得应推宝钗为魁。双方各执一词,说得还都挺有道理。
至于原因,自然是评判标准不一样了。
看好迎春的,都是以科举取试为标准的;支持宝钗的,纯粹以文学功底为标准了。
佩瑶问道:“这两位贾姑娘我知道,都是你母族的表姐。这位薛姑娘倒是第一次听说,也是你的表姐妹?”
林黛玉道:“也算是吧。她是我二舅母亲妹妹的女儿,若按照辈分算,我该喊她一声表姐。”
“一表三千里。”徒明珠犀利点评。
黛玉忍着笑点头:“这么说倒也没错,的确是远房亲戚了。”
时下虽有句俗语:娘亲舅大。
可舅舅是亲人,舅母却时常被看成外人。薛宝钗是她舅母那边的亲戚,简直是远房里的远房。
佩瑶道:“这位薛姑娘的文采是不错,从诗文里也能看得出来,她对自己的现状很是不甘心。玉儿,你拿她的诗文过来,是有引荐的意思?”
她可不相信,平白无故的,林黛玉会拿一个不相干之人的诗文来尚书房。
“果然瞒不过郡主。”林黛玉笑道,“昨个之所以去外祖母家,有大半的原因都在这位薛姑娘身上。是她撺掇了二舅母,让二舅母请我的外祖母出面给我下了帖子。”
在场的都不是一般人,自然不反感会是心机手段的人。他们只关心一点,那就是林黛玉对这个人的感官。
林黛玉也不卖关子,直言道:“这是个聪明人,很懂得审时度势。一开始她和我说话
还带着隐晦的试探,但很快就意识到我不喜欢拐弯抹角。她只纠结了很短的时间,就决定有话直说了。”
昨天在荣国府做诗会,大家也不是只作诗了,赏景逛花园子也在项目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