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弄谱
时,江南漕粮未起运,汴口的漕船又已出发往扬州,黄河水枯,汴河露出河床,河阴令邱仲以及转运司官员抓紧时机,忙于在年关之前划定堤坝的工址。
一方土墙新围成的庭院,几座刚搭建的木房子,便是大家打算过年的地方。白日在院门望去,除了细瘦的河水、颓秃的树林和几座土仓,没有红花翠柳。
苏安听老儒说,东汉,为遏制黄河水借汴河道溢漫之灾,光武帝发卒数十万修汴渠堤,十里立一水门,费以百亿计,前隋,为疏通汴渠入淮河,炀帝征召河南诸郡男女百万余人开通济渠,但,随水量降低,又形成了如今旱季淤塞的情形。
一道堤坝,在乡县人眼中就如打泥墙一样,用两面木板夹成模子,中间填土夯实而成,可,要做到既在汛期阻拦洪水,又能在旱季抬高水位,不是容易的。
好在有李道用,此人,从不拿《水经注》在手,却把版筑法用得出神入化。
一涉原料,一靴子踩进泥巴地,便能知吃多少土,多少沙;二涉尺距,拿树枝借太阳影子比对,便能说出几丈几尺,误差不在百一;三涉工时,五六十种工匠,七八十道工序,画在纸上,标记得一清二楚,让人照做全能明白;四涉法规,更详尽周全,误工、旷工、偷料、私通,皆条条陈列,防患于未然之中。
看着李道用拉顾越进进出出,白天沾两裤腿的泥巴,夜里又在图纸上做注,甚至有时要连夜发公文,苏安实在难以想象,他们不久前还在五凤楼吟诗作对。
好在除夕将至,虽然没有地方可以游玩,但人人自己也有事可以操劳,日子过得充实,譬如,关于宴会事宜,季云负责买菜做饭,苏安请缨排曲《战河阴》。
每每提笔,想记曲谱,苏安又有些感慨。面对笔墨印痕,自己最先看懂的是燕乐半字谱的七个音,而后是苏十八用于记黑钱的符号,最后,才是正经文字。
而这些正经的文字,又多半与河水有关,曲江出《神仙留客》、沧州永济渠出《卧牛城》、幽州桑干河出《破阵》、洛阳洛河出《霓裳》、河阴汴河……
“苏供奉,元旦日,看来咱是不能回洛阳了,可否与长亭说说这纸曲谱?”
是日,腊月二十七,七日的修沐就要开始,季云把先前从洛阳带来的宝贝掏出来,组织衙吏布置庭院,先挂爆竹,再换门神,最后再令人写齐梅花笺纸。
苏安笑道:“我写的属于弦索半字,五弦专用,是下九流之技,没什么好说,。”季云坐在对面,也执起细毫,一张张写起飞帖:“你是写,我也是写,闲说就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