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8(1 / 1)

狠狠道:“奸相杨国忠罪该万死!”

“没错,罪该万死!”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杨国忠原来的名字是叫杨钊对吧?”

“杨钊现在在何处?”

“唉,你不知道啊,陛下要是下了杀他的命令,天幕就会消失了。”

“恨得我牙痒痒,想到这样一个蛆虫一样的人还活在大唐,我周身都不舒坦。”

李林甫心道:杨国忠早死了。死的透透的。

要说最了解李林甫的还得是时时刻刻盯着他的竞争对手宇文融。

宇文融疑惑:“你是不是知道些什么?”

李林甫看了看专心看天幕的李隆基,不知道这事能不能说。

又看了看满脸疑惑的宇文融,决定不说。

憋死宇文融,憋死他。

李林甫沉默。

宇文融知道他心里有话,就是不愿意说出来:“切,我还不稀罕听呢。”

【杜甫之所以是杜甫,是因为他不单单把视线放在上流社会。】

繁盛之景慢慢变得透明,辉煌的琼宇逐渐消失。

天暗了下来,黄沙满天。

文武百官伸出胳膊,用衣袖挡住自己面前的尘土,然后慢慢睁开眼睛,试图分辨清楚黄沙之中那涌动的影子是什么。

“这莫不是怪物吧?”

“如此场景真是闹得人心惶惶。”

“天幕里的东西应当是不会出来的吧?”

“我怎么觉着杜甫不像是会写怪物的?”

“但你看看这黄沙里头的影子,这的确就是庞然大物啊 !”

沙尘像是有意阻隔文武百官的视线一样。

于是众人只能从黄沙之中隐约传来的声音辨别。

马儿焦躁不安的嘶鸣声,车轮碾地的辚辚声,哭声,嘶吼声……

百官在天幕的带领下穿越黄沙,这“怪物”的模样最终展现在他们眼前。

“这是……这是人。”

“这么多人,为什么那么多?”

挤挤挨挨的人群,有老人,有小孩,有年轻的女子,有健壮的青年。

他们聚集在咸阳桥上,挤成一团。

周围是是把守着的官兵,再往前一些,这些老人和年轻女子便不能再往前送了。

青年脸上带着迷茫。此行一去,他们不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究竟是什么。

而老人面上是浑浊的泪水。他知道,此行一去,再见到自己的儿子就不知是何年何月了。

萧崇面色沉了下来。

他带着沉重告诉众人:“这是,征兵。”

征兵?

【这是杜甫的《兵车行》。】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讲到杜甫的《兵车行》了。]

[杜甫的这首诗画面感真的很强。]

? 如?您?访?问?的?网?阯?发?布?Y?e?不?是?í??????????n????????????????ō???则?为????寨?站?点

[而且开门见山,开篇就是这样写实的凄惨画面。]

百官皆沉默。

无人再嚷那团庞大的黑影是什么“怪物”。

这黑影越大,证明即将参军之人就越多。

而从前,征兵一词对在朝廷上的官员来说,就是两个简单的字。

国家要打仗,那就会征兵。

要是需要更多的兵力,那就需要采取些什么强制性的手段了。

没有人想过征兵场景应当是如何模样,也没有想过征兵对于这些被强行拉走壮力的家庭意味着什么。

“好了,再往前家属就不能跟随了!”

“退后,退后!”

拿着刀枪的士兵驱赶着紧紧跟在征兵队伍后的老人女人们。

行军队伍渐行渐远,可这些人久久站在咸阳桥上,看着他们离开的方向。

“我儿,我儿没了啊!”

一个老人跌坐在提上,捶胸顿足。

她胸中像是有说不完的委屈,一双眼睛除了眼泪,便是等死的绝望。

咸阳桥上偶有经过的路人,他们走上前将老人扶起来,问了句:“这是怎么了,家里孩子呢?”

老人听到了孩子,眼泪又涌出来,她颤抖着手,声音嘶哑着:“没了啊,被征去当兵了。”

行人安慰老人:“仗打完了,那些兵也就能回来了,不必忧心。”

“回不来了。”老人喃喃,“回不来了啊……”

“朝廷征兵实在是太频繁,我大儿子才十五岁啊,就被征去北边黄河,四十岁又去屯田。”

“他走的时候,我亲手给他裹的头巾,穿的铠甲,我想着打完仗就能回来了。我在家等我儿回来。”

“可我等了二十五年啊,整整二十五年!”

“如今他归家还未半年,就又走了。”

“我等不来了,我已经没有下一个二十五年了。”

老人无助地哭出了声。

桥上的老人和女子原本止住的眼泪,也在老人的哭声之中又涌了出来。

每家都有壮丁,但家家户户的壮丁都被抓走了。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十五岁的士兵能回家那天就已经是满头白发,可尽管这些士兵已经老去了,却依旧要被抓去当壮丁。】

【又是一轮新的战争,又是一轮漫长的等待。】

[生儿子就是为了打仗?]

[姚崇不是开元之初让李隆基禁止穷兵黩武吗?现在怎么这样了?]

[别忘了那时候的宰相是杨国忠啊。]

[李隆基后来是觉得自己开创盛世,心思也就野了,一门心思搞战争。]

[但是该说不说的,李隆基是政斗起家,他没有作战经验。]

[所以人认清自己最重要了,别什么都没捞着然后还害了别人。]

李隆基记得他的姚爱卿。

而姚崇说的十要事说也被他牢牢记在心上。

穷兵黩武不利于民,他都记得。

战力,他得有,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出兵,却要思量再三。

百官也与天幕里的老人同悲伤。

此时此刻,百官设身处地的共情能力被天幕放到最大,大家都能理解战争带来的痛苦。

他们想起了上一次的天幕。

想起了在一次又一次战争之中冤死的将军,在守城之中被耗死的士兵,宁死不屈拒不投靠敌军的勇士。

满目的尸体,以及热血的温热触感让他们至今想起来都有些不寒而栗。

战争所带来的不仅仅是骨肉分离。

这些年轻之时就已经离家的士兵,或许是回不了家的。

他们的生命恐怕会永远留在战场之上。

【这样频繁的征兵是我们之前讲过的安史之乱吗?安史之乱和伪燕对战,李隆基征了大量的兵,这我们是提过的。】

【当时我们还说,李隆基那时候征上来的兵,几乎全都

最新小说: 吴医生,干脆这样 误用网恋男友亲密付后 求爱莫斯科 新王登基[电竞] 因为摸鱼被迫拯救世界[综原神] 樊青 御前姝色 假如克苏鲁小说都是纪实文学 恋爱请不要靠骰子决定 抢来的夫君真甜
本站公告:点击获取最新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