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发展起来,刚刚发展得顺畅。
怎么就把纪大人调走啊。
岐州百姓更是不高兴。
岐州还是岐国时,他们就信任纪大人。
现在成为平临国的一份,信任的还是纪大人。
毕竟这是他们接触的头一位平临国官员。
他要是走了,大家心里都不安稳。
所以对纪楚来说,必须安排好接下来的差事。
不过京城那边催得急。
二月二十三收到的圣旨。
说是三月初五之前到地方。
既要安排好这里的差事,又要赶紧过去。
纪楚对皇上有些无语。
他没有长三头六臂,不能两头忙啊。
算来算去,最迟也要三月初一出发,留给他的时间着实不多。
好在昌河州的政务一向清晰。
晁同知跟户司主事很靠得住,交给他们即可。
晁同知颇有些紧张。
处理其他地方的政务,他好歹这么担忧,可这是昌河州,本就够特殊的了。
现在还有个岐州。
岐州刚刚归降平临国,稍微有点闪失,他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纪楚直接道:“放心,我准备带着纽海去办差。”
“纽海?”晁同知道,“那个岐国后人?”
纪楚点头,那孩子今年十八,本就聪明。
岐州能归顺平临国,他功不可没。
只是他的身份敏感,难免有人拿他身份做文章,不如跟着自己出去,既是历练,也算忠心。
同时也是安岐州百姓的心。
这么想来,晁同知也安心了。
还是纪大人靠谱,事事都想在前头。
剩下的事情,一是农业。
别看各地工业作坊园搞得轰轰烈烈,没有粮食吃,什么都白搭。
当然,不是说作坊园不好,而是要以农业为基础才行。
昌河州跟岐州那么大片肥沃土地,一定不能浪费。
“今年来投奔的人肯定极多,做好安置工作。”纪楚吩咐道,“各家农户,必须有主粮,主粮成了才能种棉花。”
“执意经商的,就要换成商籍,省得跟农户争利益。”
然后就是养殖行当。
经过去年皮子售卖。
昌河州的养殖皮子已经有些名气。
都知道他们这的皮子质量好,产量也稳定,来这买肯定没错。
“发展归发展,疫病防治一定要看严了,那些养殖作坊都要远离人群,不能建在饮水用的上游。”
还有口蹄疫的防治药物,现在就可以制作,不仅自家养殖要用,还要给草原上分发。
自然不是免费的,要用他们的羊毛羊奶来换,但价格不能太贵,让他们都用上才是正理。
平临国各地还等着他们牛羊,而且他们日子过好了,大家都太平。
这说起来简直没完。
纪楚跟李师爷发现,他们从漳兴二年过来,至今也已经快三年了。
这是片极好的土地。
他们来之前,纪楚就说过的。
却也没想到,这地方竟然如此不同。
还有沿海几个县的情况。
造船作坊,经营上有乐薇在,技术还是祝耘祝亚,以及他们培训的学生。
这点不用担心。
一件件事情说完,还要安顿家里。
纪楚颇有些遗憾,绵绵三岁的生辰,他不能陪着过了。
“等爹回来,再给你补过一个。”
去京城领命,去灾区办差,肯定不能带老婆孩子。
绵绵看着她爹,别看她年纪小,其实心里什么都懂,平日颇有些倔劲的她,这回发现乖乖点头。
乐薇心里担心,可她已经在帮相公收拾东西。
跟着相公在第一个任地时,她就知道,她家相公不是普通人。
既然如此,她早就做好心理准备。
再说,昌河州也是他们另一个家,完全不用担忧的。
她跟孩子在这,两地百姓更能安心,相信相公还能回来。
纪振还特意过来,不过纪楚没打算让他跟着,同时也对李纹道:“你们两个,一个刚有了孩子,一个刚成亲,而且两地都需要你们照看,就不用跟着我了。”
李师爷也道:“你们安心在家吧,我们过去就行。”
等到四下无人时,李师爷才深深叹气,跟李娘子道:“这次跟以往不同。”
“不管发生什么事,你们顾好自己即可。”
李娘子心中一惊。
怎么了?
这也不是纪大人头一次当钦差,不至于出什么大事吧。
李师爷微微摇头。
其实纪大人私下里问过他,这次也不带上他。
原因便是。
这次旱情太大,稍有不慎,必然会有百姓闹事。
再者,他们是冲着当地士族粮仓去的。
不管成与不成,不见血是不可能的。
纪楚本不打算带所有利益相关的人,尤其是自己有血缘的亲人,到时候很容易被人当作把柄。
可李师爷知道后,却是执意要去的。
“从第一个任期,我就是你的师爷,如今这么大的事,我要是不去,楚哥儿你只会更危险。”
此话不是作假。
去灾区当钦差,还不带亲信,颇有些舍命相陪之感。
李师爷过去,至少让当地士族放松警惕。
纪楚上次当钦差,那曹家为首的几家如何,大家还历历在目。
这次当钦差,不少士族已经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了。
李娘子颇有些紧张,李师爷却认真安慰:“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纪大人必然要去,咱们也不能坐视不管。”
“当师爷这么多年,你我也是做了不少善事的,如此于国于民有利之事,若不拼一把,实在可惜。”
或许是在纪大人身边时间长,李师爷自然而有上司的习性。
不只是他,纪楚身边不少官吏皆是如此。
很多人猜到此次钦差之行必然凶险,可还是想跟着过去。
最后定下的主要名单则有七人。
纪楚,李师爷,极为兴奋的纽海。
还有极为熟悉农业的温淳温书吏。
安丘县出身乡兵的刘大江,陈永波。
再有熟悉灾区浩洲的余海县县令张民生张大人,以及本地工司的一名书吏龚珑。
这几个人算是主力,有文有武,还有技术人员。
再加上纪楚还有短柄火铳在手,安全至少有保障。
剩下随行人员一一清点,众人便在三月初一清晨出发。
这一路狂奔,片刻都不得停歇。
纪楚这一走,昌河州跟岐州百姓颇有些惆怅。
就怕日子又回到从前。
好在纪大人留下的官员,并未懈怠,而是认认真真办差。
晁同知一时管着两个地方,终于体会到纪大人两头跑的感觉。
两个